找到相关内容1892篇,用时14毫秒. ·把佛教导航设为主页
  • 菩提心影:人生篇(二)

    恶鬼的果报。故蒙山施食时,要念咒加持,否则水便化为脓血。故要有大慈大悲的心,才可成佛。(7)不卧高广床戒,佛许比丘的床,长三肘,高二肘半,何以睡大床是犯戒呢?佛教我们吉祥而卧,不可向下,不可向左;要以右手支头,左手按膝,足略屈,否则便为者放荡,是先从心,而后身。我们心如猿猴,心若不,身自不荡。不特日间如是修,夜间亦复如是修。至修不修由自已,佛不管你的;如要成佛,必须守戒。(8)不歌舞...

    慈航法师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1080470431.html
  • 菩提心影:人生篇(三)

    )精进:如果一个人能够修善断恶,那懈怠的心念,也自然会减少。(P367)  (5)禅定:如果一个人能够常常的修定,那种神经错乱,精神昏昧,也就会没有了。  (6)智慧:如果一个人能够广学多问,精思...重担。今生的父母固然得到好处,就是多生多劫的父母,也就沾光不少。我们因为要报答父母的亲恩,所以应当学佛。  第十,总而言之,佛的功德是无量无边,说也说不尽,我们只好开眼(P349)睛看看,打开耳朵听听...

    慈航法师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1080570432.html
  • 菩提心影:法教篇(三)

    无愧的两个中随烦恼;掉举、昏沉、不信、懈怠、、失念、散乱、不正知的八个大随烦恼。有了这些烦恼,心镜自然不能清净,所以叫做“烦恼障”。什么叫做“所知障”呢?所知是境界,能知是心镜,有些人以为自己的...无我的方法就是六度——布施、持戒、忍辱、精进、禅定、智慧。——就是以六种方法来破除六层“无我”的障碍——悭贪、、瞋怒、懈怠、散乱、愚痴——。这六层障碍依次一层比一层难除,等到六层都去尽了,自然就...

    慈航法师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1080970437.html
  • 如实了知天台一乘圆顿

    六祖云:淫性本是净性因。除淫即是净性身。性中各自离五欲。见性“刹那(瞥尔一念)”即是真。(以佛戒制其身、口、勿使)  幽溪传灯《性善恶论》云:(卍续藏经101册0869页)能以一念将此法门,于末劫中...

    沈仁岩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1185470749.html
  • 法华三昧之检讨及修学之经过

    尔时云何安可眠。眠为大闇无所见,日日欺诳夺人  明。以眠覆心无所见,如是大失安可眠。录小止观偈。  十四、弃掉悔盖----汝已剃头着染衣,执持瓦钵行乞食  。云何乐着戏掉法,纵情失法利。此偈咏掉举...,九旬究满,证道者多。我今虚受  岁法,内愧深矣﹗将身倚壁,豁然大悟法华三昧。」又曰  「……初在大苏山,以法付顗师。后常代讲般若,至一心具  万行,忽有所疑。师曰:如汝之疑,乃大品次第意耳,未是 ...

    张圣慧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17540371069.html
  • 敦煌写本《观心论》校勘

    名为破斋破戒[49],云何获福。或有迷愚,不悟斯理[50],身心,诸恶皆为,贪欲恣情,了无惭愧。唯断外[51]食,自谓持斋,何异痴人见烂坏死尸,称言有命,必无是处。 又礼拜者,当须如法也。必须理...愚痴众生,不会如来方便之说,专行虚妄,执着有为,遂然世间酥油之[26]灯,以照一室,乃[27]称依教,岂不谬乎!所以者何?佛眉间一毫一光,尚照万八[28]千界,若身光尽照,则[29]普遍十方。岂假如是...

    宗性法师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8404471679.html
  • 衍空法师:佛法、生命与教育 ——“缘起的生命教育”与“生命定向”增进计划

    和谐世界,从心开始,理应常把心关怀。 莫沉迷,莫,执迷自被烦恼缚,斗争仇恨随之来。 知世苦,求出离,决心去把无明断, 举手投足需照顾,动念起心要分明。...

    衍 空 ( 香港大学佛学研究中心教学顾问)

    |世界佛教论坛论文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16080573295.html
  • 菅野博史:《法华经》与宗教间的对话

    ,语其人言:‘汝等去道甚远,终不能得一切种智。所以者何?汝是之人,于道懈怠故'。又亦不应戏论诸法,有所诤竞。当于一切众生起大悲想,于诸如来起慈父想,于诸菩萨起大师想,于十方诸大菩萨,常应深心恭敬...

    菅野博史 ( 日本创价大学教授、国际佛教学高等研究所所长)

    |世界佛教论坛论文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16472473333.html
  • 张元隆:佛法的安心之道——佛法运用于管理与谘商之探讨

     根本烦恼有六者:一贪、二、三痴、四慢、五疑、六不正见。随烦恼二十者:一忿、二恨、三恼、四覆、五诳、六谄、七侨、八害、九嫉、十悭、十一无惭、十二无愧、十三不信、十四懈怠、十五、十六昏沈、十七掉举...

    张元隆 ( 台湾中华佛学研究所)

    |世界佛教论坛论文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16472473334.html
  • 民国高僧弘一法师

    的宗旨。   作为一名出家人,法师总是把生死问题在第一位,日常的修持从不敢懈怠。这可在他初出家时,给杨白民的一封信中看出:   近来日课甚忙,每日礼佛、念佛、拜经、阅经、诵经、诵咒等,综计余暇,每日不足一小时。出家人生死事大,未敢安居也。[30]  (一)严持戒律   弘一法师的一生,是追求完美的一生,这一特性,出家后主要体现在他对戒法的轻重等持方面。按陈慧剑教授所著《弘一大师传》所说,法师...

    不详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22162373475.html